LWG-1097 SCAP 2.0 的适用主体是 “皮革分包商”,即接受委托方委托、开展单一或有限环节皮革加工(如鞣制、涂饰、分割)的组织,不包括具备全流程制革能力的企业(此类企业需采用 LWG 皮革制造商审核协议)。需特别注意,集团内部关联企业间的加工协作不视为 “分包”,不适用本标准。
标准中的核心定义是理解审核要求的基础,需重点掌握三类关键术语:一是核算类术语,如 “牛当量(bovine Equivalents)”,将绵羊皮、山羊皮、猪皮按特定系数(绵羊皮 1.12、猪皮 0.91)转换为牛皮当量,统一资源消耗核算标准;二是合规类术语,如 “限制物质(Restricted Substances)”,明确六价铬、甲醛、APEO 等需严格控制,且检测需由 ISO 17025 认证实验室完成;三是流程类术语,如 “转移价值(Transfer Value)”,指分包商在能源、水、VOC 排放方面的审核结果,可用于委托方的 LWG 认证评分,有效期与分包商认证周期一致(24 个月)。
此外,标准明确 “不适用(N/A)” 项的判定规则 —— 若分包商未开展某类业务(如无鞣制环节则无需参与铬离子检测),该模块可标注为 N/A,不计入总分,但需提供书面说明并经审核员确认,避免因 “未申报” 被误判为合规缺失。
LWG-1097 SCAP 2.0 共包含 17 个审核部分,其中 16 个为评分模块,各模块均设置最低合格分(65%),任一模块不达标则整体审核失败,需重点关注以下关键模块:
该模块虽不直接评分,但为审核的 “基础门槛”。分包商需提供两类核心文件:一是主体资质文件,包括营业执照(经营范围需含皮革加工相关类目)、经营许可证,若涉及废水、废气排放,需提供有效期内的排污许可证,且许可范围需与实际生产工艺匹配(如鞣制类分包商需包含 “含铬废水排放” 许可);二是合规证明材料,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文件、近 12 个月的环保检测报告(废水、废气检测至少每季度 1 次)。
审核员会重点核查资质文件的有效性与关联性,例如:排污许可证有效期是否覆盖审核周期、环评批复中的生产规模是否与实际产能一致。若存在资质过期、经营范围不符等情况,将直接判定为 “审核启动失败”,需整改后重新申请审核。
化学品管理是标准的 “核心管控模块”,覆盖采购、存储、使用、废弃全流程,要求与 ZDHC(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)标准深度衔接:
- 采购准入:需建立 “合格化学品清单”,所有化学品需符合 ZDHC MRSL(制造业限制物质清单)Level 2 及以上要求,禁用偶氮染料、DMF、短链氯化石蜡等物质。采购时需向供应商索取 MSDS(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),并核查是否包含 “LWG 合规声明”,未提供声明的化学品不得入库。
- 存储规范:化学品需按 “性质分区” 存储 —— 腐蚀性化学品(如甲酸、硫酸)使用耐酸碱容器,存放于带防泄漏托盘的独立区域;易燃化学品(如溶剂型涂饰剂)需远离热源,配备防爆照明与灭火器材;所有存储区域需张贴清晰标识,包含化学品名称、危害特性、应急联系方式。
- 使用与废弃:使用过程需记录 “领用 - 消耗 - 废弃” 台账,确保物料平衡(领用总量 = 产品含用量 + 废弃量);含化学品废物需分类收集,危险废物(如含铬废皮渣)需交由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置,转移联单需完整记录转移日期、数量、处置单位签字,且需保存 18 个月以上。
评分规则中,“限制物质检出”“危废非法处置” 为 “零容忍项”,一旦发现直接判定该模块零分;存储不规范(如混放、标识缺失)每项扣 8 分;台账记录不全(如缺少废弃量记录)扣 15 分,需特别注意 —— 若分包商从委托方接收半加工皮革(如湿蓝皮),需额外核查原料中是否含限控物质,避免因 “原料带入” 导致自身审核失败。
能源消耗模块聚焦 “量化核算与节能优化”,要求分包商实现 “全环节计量、数据可追溯”:
- 能耗核算范围:包括分包商自有设施能耗(如车间照明、办公用电)与加工环节能耗(如鞣制设备、干燥机能耗),可再生能源(如太阳能、沼气)可折算为 “减排量” 计入加分项(占比 5% 及以下按占比 ×0.4 加分,超 5% 部分按 ×0.084 加分,最高 10 分)。
- 数据要求:需提供近 24 个月的能源消耗数据,按 “月” 统计并细化至各加工环节(如 “鞣制环节电耗”“涂饰环节天然气耗”),数据单位需统一(电力为 kWh、天然气为 m³),且需附带计量设备校准记录(每 6 个月至少校准 1 次)。
- 特殊情形处理: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时,可申请 “数据排除”—— 允许排除 3 个月水耗数据、额外排除 3 个月能耗数据(需提供停产证明或产量骤减记录);新投产分包商若运营数据不足 24 个月,可按现有数据折算全年能耗(如运营 12 个月则按 “实际数据 ×2” 折算),但需在审核报告中注明 “临时数据”,且需在 12 个月内补充完整数据以获取正式认证。
评分公式为 “(实际得分 / 100)×100%”,例如:某分包商能耗数据完整(得 40 分)、节能措施有效(得 30 分)、可再生能源加分 5 分,总分为 75 分,达标;若因计量设备未校准导致数据无效,将扣 30 分,直接低于合格线。
可追溯性是标准的 “新增重点模块”,旨在保障皮革供应链的透明度,分为 “来料追溯” 与 “成品追溯” 两部分:
- 来料追溯:需记录所接收半加工皮革的来源信息,包括委托方名称、原料批次号、屠宰场编码(若为巴西来源需额外提供 “无毁林证明”),且需与委托方提供的 “原料溯源文件” 一一对应。例如:接收湿蓝皮时,需留存委托方出具的 “湿蓝皮来源证明”,标注屠宰场名称、地理位置(经纬度),若为群体追溯(如多个屠宰场组成的 “屠宰场组”),需提供组内所有屠宰场的名单及合作协议。
- 成品追溯:建立 “批次 - 加工 - 交付” 台账,记录每批次成品的加工时间、所用化学品(名称及批次号)、交付对象(委托方),且需与委托方的 “接收记录” 匹配。若涉及分割、分级等加工,需在成品标签上标注 “分包商编码 + 批次号”,确保委托方可逆向追溯至具体加工环节。
审核员会通过 “随机抽查” 验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 —— 例如:抽取 3-5 个成品批次,核查其来料证明、加工台账、交付记录是否连贯,若存在 “批次断档”“信息不一致”,将按 “每个批次扣 5 分” 处罚,累计扣分超 17.5 分则模块不达标。
废物管理模块聚焦 “分类合规与处置合法”,按废物类型细化要求:
- 危险废物:如含铬废皮渣、废化学品容器,需满足 “四专” 要求 —— 专用容器(耐腐蚀、密封)、专属存储区(带锁隔离、防泄漏)、专人管理(记录领用与处置)、专业处置(交由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单位,留存转移联单)。转移联单需包含 “废物类别(如 HW21 含铬废物)、数量、处置单位许可证号” 等信息,且需每批次对应,不得 “多批次共用一联单”。
- 非危险废物:如废包装材料、废纸,需与危险废物物理隔离(使用不同颜色容器,危险废物用红色、非危险废物用灰色),且需定期清理(最长存储周期不超过 3 个月),处置时需选择合规回收单位,留存回收证明(如废纸回收合同、称重记录)。
评分规则中,“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”“无资质处置” 为 “自动失败项”,直接判定模块零分;存储不规范(如非危险废物占用危废存储区)每项扣 10 分;处置记录缺失扣 20 分,需特别注意 —— 若分包商产生 “含铬污泥”,需额外提供污泥处置单位的 “铬资源化利用资质”,避免因 “处置方式不符” 被判定为违规。
分包商需在审核启动前 2 周,通过 LWG 指定平台提交两类材料:
- 电子版材料:包括近 24 个月的生产数据(按模块分类,如能源消耗表、化学品台账)、资质文件扫描件(需加盖公章)、《分包商运营声明》(需企业负责人签字,声明内容包括 “数据真实”“无隐瞒业务”);
- 纸质材料:现场审核时需提供资质文件原件(如排污许可证、危废处置合同)、检测报告原件、化学品 MSDS 汇编手册,供审核员核对。
需特别注意数据的 “时效性”—— 生产数据截止日距审核启动日不得超过 3 个月(如 6 月审核需包含 3-5 月数据),且单位需统一(如能源用 kWh、水用 m³),避免因 “数据滞后”“单位混乱” 影响审核进度。
现场审核周期为 1-2 个工作日,审核员按 “文件核查→现场核查→人员访谈” 的顺序开展工作:
- 文件核查:重点验证数据的一致性,例如:能源计量记录与电费单据是否匹配、化学品台账的 “领用总量” 是否与生产报表中的 “产品含用量 + 废弃量” 平衡;
- 现场核查:需拍摄关键证据(标注📷的项目为强制拍照项),如化学品存储区标识、危废存储间防泄漏设施、计量设备校准标签,若发现 “现场与文件不符”(如台账记录有太阳能发电但现场无相关设备),将按 “每项不符扣 15 分” 处罚;
- 人员访谈:随机抽取 3-5 名员工(涵盖操作工、安全员、仓管员),核实其对化学品安全、应急预案的知晓度,例如:操作工是否能准确描述 “六价铬泄漏的应急处理步骤”,若超过 20% 的受访者回答错误,将扣 10 分。

审核结果分为 “通过(Approved)”“临时通过(Provisional Approved)”“失败(Failure)” 三类:
- 通过:所有模块得分≥65%,无零容忍项,授予 “LWG 认证分包商” 资质,有效期 24 个月,企业名称、认证等级、转移价值将公示于 LWG 官网;
- 临时通过:运营数据不足 24 个月(6-23 个月)但核心模块达标,授予临时资质,需在 12 个月内补充完整数据以获取正式认证,临时资质不得用于委托方的转移价值评分;
- 失败:存在任一模块不达标、零容忍项违规,需在 3 个月内完成整改,重新申请完整审核,整改期间不得参与委托方的 LWG 认证协作。
此外,标准设置 “随机复查” 机制 ——LWG 可在认证有效期内,对分包商开展 1-2 次随机复查,复查重点为 “高风险模块”(如化学品管理、废物处置),若复查发现违规,将视情节轻重采取 “扣分”“资质暂停”“资质撤销” 措施,且 2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审核。
结合标准要求,分包商可从三方面做好准备,提升审核通过率:
按审核模块梳理业务流程,针对高风险环节制定专项制度:例如,化学品管理模块可建立 “采购准入 - 存储点检 - 废弃登记” 的三级管控流程,每周开展 1 次化学品存储区点检,记录 “容器密封性”“标识完整性”“防泄漏设施状态”;能源管理模块可安装智能计量设备,实时采集各环节能耗数据,每月生成 “能耗分析报告”,识别节能潜力点(如干燥机空转能耗过高可优化排班)。
针对可追溯性、能耗、化学品等数据密集型模块,建立 “数据台账汇编手册”,按 “月” 整理以下材料:能源计量记录(附电费 / 燃气费单据)、化学品领用与废弃记录(附供应商送货单、危废转移联单)、原料来源证明(附委托方提供的屠宰场编码、无毁林证明),确保审核时可快速调取,避免因 “数据分散” 导致核查延误。
针对化学品安全、应急预案等模块,开展定期培训:新员工入职 1 周内完成 “化学品安全与应急流程” 培训,考核合格方可上岗;每月组织 1 次应急演练(如化学品泄漏、火灾),留存演练记录(含照片、参与人员签到表、演练总结),确保员工熟悉应急联系人、疏散路线、防护装备使用方法,应对审核中的人员访谈环节。
分包商的 LWG 认证结果不仅影响自身合规,还与委托方的认证评分直接关联 —— 委托方可将分包商的 “转移价值” 纳入自身能源、水、VOC 排放模块的评分,因此分包商需与委托方建立 “协同机制”:
- 数据同步:每季度向委托方提交能源、水、VOC 排放数据,确保与自身审核台账一致,避免委托方因 “数据不匹配” 被扣分;
- 资质共享:及时向委托方更新认证状态(如资质续期、复查结果),若发生 “资质暂停”,需在 7 个工作日内告知委托方,避免影响其供应链合规性;
- 整改协同:若审核发现问题需整改,可邀请委托方参与整改方案制定(如委托方提供合规的危废处置单位名单),提升整改效率。
总之,LWG-1097 SCAP 2.0 通过 “模块化管控、量化评分、协同追溯”,构建了皮革分包商的全流程合规体系,分包商需从 “资质合规、数据真实、流程规范” 三方面入手,将标准要求融入日常运营,才能高效通过审核,成为委托方的 “合规供应链伙伴”。